在本次展会上,一些公司提出了“低碳”外包装的概念。一、包装材料的低碳化;二、加工方式的低碳化;三、运输模式的低碳化。所谓材料低碳化是指采用那些使用寿命长,回收方便的材料比如说玻璃瓶;而加工方式低碳化是指贴花、喷涂和印刷采用低温方式来替代高温方式,这样可以大幅降低能源消耗;运输模式的低碳化是指距离生产企业不同里程的市场选用单位产品能耗成本最低的交通运输方式,比如水运、或海运是单位能耗较低的运输模式。
但是从客户的反应来看,客户下单意向的增强与公司提出的低碳概念并无直接联系。这种订单意向的增强更多的是后危机时代的经济反弹和世博会效应的双重叠加的一种反应。本文想在此进一步挖掘低碳理念在国内企业中难以推广背后的原因。
低碳概念在本届美博会的实际贸易中所遭受的冷遇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前中国的商业伦理(business ethics)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许多企业还是以盈利为唯一的追求目标。低碳工艺的推行需要额外的投资,而这恰恰是大多数企业所不能容忍的。另外环境污染的经济根源是由于存在环境的外部不经济性,也就是生产者或消费者的活动对其他生产者和消费者产生的超越主体范围的影响,给后者带来了经济损失或额外费用,而这部分费用并非由行为主体承担,而是由他人或社会承担。这样就导致了作为生产主体的企业不关心“低碳”模式,而相反与生产并无直接联系的政府虽然关注,但其作用力还是相对微弱的。